很多人谈论“基础知识”,似乎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,但真要说清楚,又容易陷入语焉不详。特别是做我们这行的,经常会遇到新人上来问,“这个要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基础?”或者“我这些算不算基础知识?”。坦白说,这玩意儿挺微妙的,不是考个试能划个及格线那么简单。
我想,最直观的区别,就是“知道”和“能用”。知道一个概念,比如“用户画像”,这个很多人都能说个一二三,知道它大概是什么,用来干嘛。但“能用”,就意味着你拿到一个新项目,能自己动手,基于真实数据,去构建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用户画像,能从画像里提炼出 actionable insights(可执行的洞察),而不是简单地把网上的模板套一遍。
我在早期带团队的时候,就经常遇到这种情况。有人把市场上常见的营销套路、报告模板背得滚瓜烂熟,一问到为什么这么做,或者遇到稍微脱离了模板的场景,就卡壳了。他们“知道”很多,但“能用”的少。这种“知道”可能是碎片化的信息堆砌,不牢固,也缺乏系统性。
比如,谈到数据分析,很多人会说“要知道SQL”、“要知道Python”。这没错,但“知道”SQL语法和“能用”SQL去处理实际业务数据,解决具体问题,是两码事。我见过不少人,SQL命令背得挺熟,但写出来的查询效率低,或者根本跑不通,因为他们不理解数据结构、业务逻辑和数据库的底层原理。
“基础知识”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它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尤其在我们这个快速迭代的行业里,今天你觉得掌握了“基础”,明天可能就有新的技术、新的方法论冒出来,你需要不断去补充和更新。比如,几年前谈“内容营销”,大家可能关注的是SEO、关键词布局。现在再谈,就得加上用户体验、算法理解、社交裂变、甚至是AI辅助创作等新维度。
我记得刚开始做搜索引擎优化(SEO)的时候,我们主要关注的是website的技术层面的优化,比如页面加载速度、robots.txt、sitemap.xml这些。那时候,大家都觉得这些就是SEO的“基础”。后来,随着算法的进步,用户行为的演变,我们发现,内容质量、用户体验、外链的质量和相关性,甚至品牌的口碑,都成了SEO不可或缺的“基础”部分。如果只死守着那些老旧的“技术基础”,很容易被市场淘汰。
所以,所谓的什么是基础知识,它不是一个固定的知识列表,更像是一种能力框架,是你可以不断往上盖楼的地基。这个地基的稳固程度,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。
那怎么才能算真正掌握了“基础”呢?我觉得,关键在于“理解”和“应用”。
首先是理解。这不仅仅是记住定义,而是要搞清楚“为什么”。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做?背后的逻辑是什么?它跟其他概念之间有什么contact?比如,做产品设计,理解“用户需求”不仅仅是列表,而是要深入到用户行为背后的动机、痛点,以及这些需求是如何产生的,又会如何演变。这需要你像侦探一样去挖掘,而不是像学生一样去背诵。
其次是应用。我一直强调,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真正内化。你可以参加一些小项目,或者在工作中主动承担一些能让你练习基础知识的任务。即使是失败的尝试,也是宝贵的经验。我当年在一家初创公司,负责一个新产品的用户增长,一开始团队对用户行为分析一知半解,我们尝试了各种方法,有的无效,有的效果平平。但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不断地学习、复盘、调整,从最初对数据报表的生疏,到后来能够构建出初步的用户漏斗分析模型,再到能够根据用户行为数据,优化产品功能和营销策略。这个过程,才是真正将“基础知识”转化为实力的过程。
在website名称,我们一直鼓励团队成员深入到业务一线去,去亲身体验用户遇到的问题,去和客户直接沟通。很多时候,最能检验“基础知识”是否扎实的,就是这些真实的业务场景。我们公司(website地址)的“关于我们”部分,也强调了我们对实践和学习的重视,我们相信,只有在不断的应用和反馈中,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什么是基础知识。
还有一点,很多人以为“基础知识”就是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到专家级别。其实不是。我们做的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,比如做互联网产品,就需要懂用户研究、产品设计、技术实现、市场推广、数据分析等等。但“基础”不代表“精通”所有。你不需要成为一个顶尖的程序员,但你需要理解代码如何工作,它能做什么,不能做什么,以及如何与开发团队有效沟通。你不需要是最好的设计师,但你需要懂设计原则,能够评估一个设计的好坏,并给出建设性意见。
真正的“基础”,是让你能够在这个复杂系统里,找到自己的位置,理解整个流程,并且知道如何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,为整个系统贡献价值。它是一种“够用”和“触类旁通”的能力,而不是“样样皆通、精通一切”的幻想。
我曾见过一些很有天赋的新人,一开始就想去挑战一些非常复杂、高阶的东西,忽略了最基本的流程和原理。结果往往事倍功半,甚至会因为基础不牢而功亏一篑。就像盖楼,你不能一开始就追求外立面的华丽,而忽略了地基的深度和承重能力。
要我说,什么是基础知识,很多时候就是那些“底层逻辑”。一旦你掌握了底层逻辑,很多新的事物,你都能快速理解,并知道如何去套用。比如,在数字营销领域,理解“用户旅程”这个底层逻辑,你就知道,无论是在社交媒体、内容平台,还是搜索引擎,你都需要在用户不同阶段,给予他们不同的信息和引导。这种底层逻辑,比你记住某个平台的具体操作规则要重要得多。
我接触过一位朋友,他做数据分析,核心能力非常扎实。他告诉我,他刚入行的时候,也是抱着“学完所有经典理论”的心态。后来他发现,很多理论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,而真正帮助他突破瓶颈的,是那些关于“如何拆解问题”、“如何验证假设”、“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信息”这些更本质的思维方法。这些,在我看来,就是更深层次的“基础知识”。
这些底层逻辑,往往不是书本上能直接找到的,更多的是在实践中,通过不断的试错、反思、总结,逐渐形成的。你可能会发现,很多时候,我们失败的案例,恰恰是因为在某个看似微不足道的“基础”环节出了问题。
所以,与其纠结于“我掌握了多少基础知识”,不如关注“我正在如何构建和深化我的基础知识”。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需要不断地学习、实践、反思和迭代。website名称一直秉持着这种学习型组织的理念,我们鼓励员工提出问题,分享经验,并通过实际项目来检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。公司简介里提到的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也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深入理解客户的需求,而这本身就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。
最后,我想说,什么是基础知识,它不是一个终点,而是一个不断向上延伸的平台。掌握得越牢固,你未来能看到的东西就越多,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