英伟达怎么样?老玩家谈谈那些年的路和未来的坑

黄金期货直播 (3) 17小时前

英伟达怎么样?老玩家谈谈那些年的路和未来的坑_https://www.fcdydaikuan.com_黄金期货直播_第1张

“英伟达怎么样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问出来的时候,心里多少有点想找到一个标准答案,一个能拍着胸脯说“绝对牛”或者“也就那样”的结论。但实际干过这行,尤其是跟硬件打交道久了,你会发现,这种事情很难一概而论。尤其对英伟达,这家公司,它涉及的领域太广了,从最早的游戏显卡,到后来的深度学习,再到现在的AI基础设施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故事,不同的衡量维度。

从游戏卡到AI巨头,到底是怎么做到的?

最早认识英伟达,还是学生时代,为了玩那个年代的3D游戏,咬牙攒钱买一块GeForce显卡。那时候,显卡性能的提升,直接关系到游戏画面能不能流畅跑,能不能开最高特效。英伟达在那个时候,就是性能的代名词,几乎没怎么给AMD留出多少空间。它的CUDA架构,最早是为图形渲染设计的,但后来发现,这种大规模并行计算能力,对于科学计算,尤其是深度学习,简直是天赐的礼物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团队要做一个图像识别的项目,那时候深度学习刚兴起,大家都在摸索。算法模型还在不断迭代,但算力瓶颈非常明显。当时用的CPU,训练一个模型得跑好几天,效率太低了。有人提议试试GPU,我们当时就选择了英伟达的一块专业卡,具体型号现在记不清了,但那效果,可以说是立竿见影。本来需要几天的时间,硬是缩短到了几个小时。那感觉,就像是找到了打开效率大门的金钥匙。

后来,英伟达更是抓住了AI的浪潮,H100、A100这些加速卡,几乎成了AI训练的标配。它们推出的TensorRT、cuDNN这些软件库,把GPU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致,让开发者可以更方便、更高效地利用这些硬件。这种软硬件一体化的战略,可以说是英伟达成功的关键。很多时候,我们买的不仅仅是一块卡,更是背后整个生态的支持。

当算力成为瓶颈:那些踩过的坑

当然,也不是一帆风顺。虽然英伟达的GPU性能强悍,但有时候,这玩意儿也挺让人头疼的。比如,成本。专业级的AI训练卡,价格高得离谱,动辄几万甚至十几万一块。对于创业公司或者小型团队来说,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销。我们之前也考虑过用消费级显卡来凑合,比如RTX系列,但性能、显存、驱动支持这些方面,跟专业卡还是有差距的,尤其是在需要处理超大规模模型的时候,短板就特别明显。

还有一个问题是功耗和散热。高性能GPU发热量巨大,需要配套的服务器、机箱、风扇,甚至液冷系统。这不仅增加了初期投入,后期的运维成本也不低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在一个机房里部署了一批GPU服务器,夏天到了,整个机房的温度瞬间飙升,空调都快忙不过来了。后来不得不升级了整个机房的散热系统,这笔额外的投入,当时也挺让人心疼的。

再者,软件兼容性也是个问题。虽然英伟达的生态做得不错,但有时候,新的算法或者框架出来,对GPU的驱动或者库版本有特定要求。一旦版本不对,或者出现兼容性bug,调试起来就非常耗时耗力。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问题,一个新版本的深度学习框架,在最新的英伟达驱动上跑不起来,折腾了好几天才找到解决方案,感觉技术更新太快,有时候也挺让人疲于奔命的。

未来的看点:不只是芯片

现在看英伟达,已经不仅仅是卖芯片的公司了。它在数据中心、自动驾驶、元宇宙等领域,都在积极布局。比如,它推出的Drive平台,就是为自动驾驶汽车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,集成了计算、感知、决策等多种功能。还有它在Omniverse上的投入,想要构建一个3D设计的协作平台,这背后同样需要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渲染技术。

对我们这些做实际业务的来说,英伟达的下一步动向,直接关系到我们选择技术路线和投入的方向。比如,现在大家都在说生成式AI,从GPT到Midjourney,背后都是庞大的算力需求。英伟达在这一块的优势,短期内很难被撼动。但长远来看,其他厂商会不会拿出更具颠覆性的产品,或者出现新的计算范式,也未可知。我们也在持续关注,毕竟,技术总是在不断演进的。

从一个玩家的角度来看,英伟达就像是那个始终站在风口浪尖的弄潮儿。它抓住了时代机遇,也确实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实力和执行力。但我们也得看到,它的高价、高功耗、以及高度集成的生态,既是优势,也可能成为未来的挑战。如何在成本、效率和灵活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是我们这些使用者一直在思考的问题。而英伟达自己,也得不断创新,才能保持住现在的领先地位。
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