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股市为何“跌跌不休”?一位老股民的困惑与观察

德指期货直播 (3) 17小时前

中国股市为何“跌跌不休”?一位老股民的困惑与观察_https://www.fcdydaikuan.com_德指期货直播_第1张

“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?” 这个问题,大概是过去几年里,我在各种场合听得最多,也自己琢磨得最多的一个。每次看到指数低迷,身边朋友们唉声叹气,总有人问我,感觉市场就像个泄了气的皮球,怎么也鼓不起来。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?难道就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吗?其实,哪有那么简单。很多时候,市场本身的复杂性,加上我们观察角度的局限,很容易让我们陷入片面的解读。

宏观经济与政策的“双刃剑”

谈到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,绕不开宏观经济和政策。近几年,国内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确实受到了一些挑战,比如房地产市场的调整,还有一些行业在经历结构性转型。当经济大盘不太稳的时候,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,自然会受到影响。大家对未来的预期会打折扣,这就像你本来打算开个大餐馆,结果发现大家手里的钱少了,就不敢再扩张,甚至得考虑缩减规模。这种担忧情绪,会直接传递到资本市场。

再加上一些政策的变动,比如前几年对教培行业的“双减”,对互联网平台的规范,这些举措本意是为了促进更健康、更可持续的发展,但短期内对相关行业的盈利和估值造成了不小的冲击。很多过去被市场追捧的高成长性板块,一夜之间估值“打骨折”。这种“一刀切”或者“运动式”的政策执行方式,虽然有时是为了纠偏,但往往会带来市场预期的混乱,让投资者不知道哪个行业、哪个赛道是安全的,从而导致资金的规避和撤离。

而且,全球经济的联动性也不能忽视。美联储加息缩表,全球流动性收紧,外资流入放缓甚至外流,都会对A股市场产生压力。在人民币汇率波动、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,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会下降,更倾向于将资金配置到更安全、更确定性的资产上。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,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市场整体偏弱的格局。

投资者情绪与市场结构的困境

除了宏观层面的因素,投资者情绪和市场结构本身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很多时候,股市的涨跌并不是完全由基本面决定的,情绪的宣泄也占很大一部分。当市场下跌形成一个惯性,大家就会产生“恐跌”心理,生怕自己成为最后一个接盘侠,于是争相卖出,进一步加剧下跌。这种羊群效应,在A股市场上尤其明显。

我记得有一次,一个医药板块的龙头公司,因为一个不太大的负面消息,股价连续跌停。实际上,公司整体的盈利能力并没有出现根本性问题,但恐慌情绪一旦蔓延开来,就很难控制。事后来看,那次下跌是过度反应,但当时的市场就是那样,大家宁可错杀,也不愿错放。这种情绪的极端化,导致了股价的非理性下跌。

再谈谈市场结构。A股市场,散户投资者占比较高,这导致市场更容易受到情绪和消息面的影响。机构投资者虽然在增加,但他们的决策也往往受到短期业绩压力和市场风格切换的影响。再加上一些“炒概念”、“炒题材”的现象,一旦这些“概念”破灭,就会形成巨大的杀伤力。这种市场结构的特点,使得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,在某些时候,更像是一种“情绪病”和“结构性病”的混合体。

盈利预期与估值的“错配”

从微观层面看,很多时候我们看到股票跌,是因为其自身的盈利能力跟不上市场预期,或者说,其估值已经脱离了基本面。一些公司,即使在牛市里,如果增长乏力,或者存在财务造假、公司治理问题,也难逃下跌的命运。而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,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,其盈利能力和估值之间存在“错配”。

我曾接触过一些上市公司,他们的财务报表做得非常漂亮,但深入了解后会发现,很多利润是依靠非经常性损益,比如出售资产、政府补贴等。一旦这些“水分”被挤干,公司的真实盈利能力就暴露无遗。这种“赚吆喝不赚钱”的公司,一旦市场风向转变,估值就会被大幅下修,股价自然一路向下。

另外,一些科技创新型企业,它们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,短期内可能没有盈利,甚至亏损。但市场对它们的估值,往往是基于未来的想象空间。一旦市场信心不足,或者监管政策发生变化,这些“高估值、低盈利”的公司,就会成为风险的集中营。这类公司的大幅下跌,也会拉低整个市场的平均估值水平,让投资者对“价值”产生怀疑。

对外开放与资本市场改革的挑战

近年来,中国股市也在不断推进对外开放和资本市场改革,比如注册制改革、科创板的设立等等。这些改革的初衷都是为了让市场更有效率,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。但任何改革都会伴随着阵痛,尤其是在市场本身就面临压力的时候。

注册制改革,意味着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加,这无疑会分流市场的资金。当市场资金总量有限时,更多的“新股”上市,就可能导致“旧股”的估值承压。而且,注册制下,对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更高,一些过去隐藏的风险也更容易暴露出来,这也会引发市场对部分公司的担忧。

我记得在科创板刚推出的时候,大家对“硬科技”充满了期待,很多公司受到了追捧。但随着时间推移,一些项目未能达到预期,或者技术路线被颠覆,导致股价大幅回调。这说明,即使有良好的政策导向,对公司的选择和判断依然至关重要。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,有时也是因为我们对于“好公司”和“好赛道”的识别能力,还没有完全跟上市场发展的步伐。

如何看待“一直跌”的现象?

所以,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,“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?” 其实,这不是一个单一因素可以解释的。它是一个宏观经济、政策环境、市场情绪、投资者结构以及上市公司自身基本面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市场的低迷归咎于某一个原因,也不能指望市场一夜之间就触底反弹。

在我看来,作为投资者,更重要的是保持理性,深入研究。去理解宏观经济的变化,去分析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,去识别那些真正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。市场总有起伏,但那些穿越周期的好公司,最终会用业绩说话。过去的“一直跌”,也许正是筛选出真正有价值资产的机会。我最近也在关注一些中国股票为什么一直跌,但它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依然稳健的科技公司,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。
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