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美元最近是不是在贬值?” 这是我近来经常听到、有时甚至我自己也会嘀咕的问题。很多人一提到“美元贬值”,脑子里想到的可能就是汇率的变动,比如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涨还是跌。没错,这是最直接的体现,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汇率层面,那就像只看到了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。我从业这些年,接触到的“美元贬值”这回事,远比想象中要复杂和多维度。
咱们先从大家最关心的汇率说起。大家看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,比如从8.1到7.2,很多人就觉得美元“贬值”了,人民币“升值”了。从表象上看是这样,但这里面水分可大了。首先,汇率是一个相对概念,不是美元单方面在“贬值”。它反映的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强弱对比。一个国家的货币相对于另一个国家货币升值或贬值,背后是两国经济基本面、货币政策、国际收支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在博弈。
比如说,当初美联储还在疯狂加息的时候,全球资本就往美国涌,大家抢着买美元资产,那美元自然就强。现在,随着加息周期接近尾声,甚至开始讨论降息,资本的流向就会发生变化。加上欧洲、亚洲一些经济体出现复苏迹象,或者它们本身的货币政策出现了更具吸引力的调整,资本就会重新配置,流出美国,这个时候,美元相对于这些货币就可能出现贬值。这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市场行为,不是说美元本身出了什么大问题,而是它在整体全球资本流动格局中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。
而且,别忘了“贬值”这个词,有时候带点主观色彩。比如,对于进口商来说,人民币兑美元贬值(也就是美元升值),他们进口商品的成本就高了,感觉就是美元“强势”。但对于出口商来说,人民币兑美元升值(也就是美元贬值),他们用美元结算的收入换成人民币就多了,感觉是美元“弱势”。所以,谁在说话,站在什么角度,对“美元贬值”的感受是不一样的。
除了汇率,另一个常常被忽视但实际上更根本的“美元贬值”体现在其buy力上。这里说的不是对外buy力,而是对内的buy力。简单来说,就是一美元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。这和货币政策,特别是量化宽松(QE)之类的操作息息相关。还记得前几年,为了应对疫情和经济下行,美联储撒钱的速度和规模有多大吗?大量的货币被注入到金融体系中,理论上说,当货币供应量增加,但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没有同步增加时,物价上涨的压力就会增大。这就是所谓的“通货膨胀”。
我记得有一次,和几个在海外的朋友聊天,他们就在说,过去在美国超市里,一份像样的早餐可能只需要几美元,现在同样的早餐,价格可能翻倍不止。这不是个别现象,而是普遍的趋势。通货膨胀,说白了,就是你手里那点美元的实际buy力在下降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只要存在温和的通胀,美元的buy力就在悄无声息地“贬值”。大家觉得奇怪的是,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看新闻,美元汇率也没怎么大跌,但日子似乎越来越“紧巴”了?原因就在这里,内在buy力的下降,往往比汇率波动更能影响到普通人的生活。
美元之所以如此受关注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全球经济中的特殊地位,是事实上的全球储备货币。这意味着,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外汇储备都以美元计价,国际贸易结算也广泛使用美元,很多大宗商品,比如石油,也以美元定价。这种地位给美国带来了“铸币税”的好处,也让美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时有更大的腾挪空间。
但这种地位也并非牢不可破。当美国自身的经济政策失误,或者全球地缘政治发生重大变化时,这种储备货币的地位就会受到挑战。比如说,如果美国国内的债务水平持续攀升,或者长期无法控制通胀,其他国家可能会开始考虑减少对美元的依赖,寻求多元化的储备资产。我在工作中接触过一些新兴经济体的央行官员,他们一直在讨论如何降低对美元的敞口,增加黄金、人民币等其他货币在储备中的比重。这虽然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,但这种趋势的存在,本身就可能影响市场对美元长期价值的预期,从而间接导致“贬值”的压力。
谈到美元,就不能不提美国的财政状况。长期的巨额财政赤字和不断累积的国家债务,是市场对美元信心的潜在威胁。为了弥补赤字,美国政府需要不断发行国债。当国债发行量过大,超过了市场消化能力,或者投资人开始怀疑美国偿还债务的能力时,对美元的需求就会下降,导致其贬值。
我见过一些分析师,他们会仔细追踪美国的财政部公布的国债拍卖数据,以及各大评级机构对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的变化。一旦这些数据出现负面信号,比如国债发行利率持续走高,或者评级被下调,那对美元来说就是实打实的压力。虽然说美国作为全球zuida的经济体,其信用依然很高,但长期的财政失衡,就像一个不断充气的气球,总有一天会达到极限。而这个极限的到来,无论通过通胀,还是通过汇率的下跌,都会体现出美元buy力的“缩水”。
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做外汇交易或者跨境投资时,都会密切关注这些因素。比如,当看到美国国会就债务上限争论不休的时候,我们就会提高警惕,可能会考虑增加美元对冲的头寸,或者减少美元资产的配置。我记得有一次,因为某项重要的经济数据不如预期,加上美联储官员释放了一些偏鸽派的信号,我们团队当时果断调整了外汇策略,增加了对非美货币的敞口,虽然当时市场波动很大,但后续的走势确实印证了我们的判断,避免了不少损失。
还有,很多时候,市场情绪会放大一些基本面的影响。比如,一旦出现一些突发的国际事件,或者某个大国央行的政策调整,都可能在短时间内对美元造成剧烈冲击。这时候,就需要我们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判断,区分哪些是短期噪音,哪些是长期趋势。像我们公司,平时就会订阅一些专业的经济分析报告,定期进行内部的宏观经济研讨会,确保我们对全球经济的脉搏有准确的把握。
总而言之,要理解“美元为什么贬值”,不能只看某一个指标,比如简单的汇率涨跌。它是一个多维度、动态变化的概念。我们既要关注美元的内在buy力,也要关注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相对地位,以及美国自身的财政和货币政策。我个人的经验是,当你开始真正理解这些背后错综复杂的逻辑时,很多时候,你看到的“美元贬值”,其实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、资本重新配置,以及货币价值内在属性变化的一种必然结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