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互金”,这两个字现在听着就有点儿绕,但说实话,没经历过那阵子,你真不一定能完全get到它到底指代的是什么。很多人一听就想到P2P爆雷,想到跑路的平台,但其实,这玩意儿的范围可比那会儿广多了,而且它背后的逻辑,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金融生活。
最早的时候,大家挂在嘴边的还是“互联网金融”,听着就挺高大上,意思是把互联网这套玩意儿跟金融结合起来,让金融服务更便捷、更普惠。我刚入行那会儿,正是这股浪潮最汹涌的时候。那时候,大家觉得互联网的效率、信息透明度,能解决传统金融那些痛点。什么线上开户、电子合同、二维码支付,都是新鲜玩意儿。比如,当时有个特别火的项目,就是把个人闲散资金通过平台导向小微企业或者个人,解决他们融资难的问题。听着挺理想化的,很多人都觉得这是金融民主化的好事儿。
我记得有一次,为了给一个客户做一个业务流程的梳理,得去了解好几个当时做得风生水起的平台。我亲自去注册,体验他们的产品,跟他们的客服聊,甚至跟一些早期的从业者交流。那时候,大家聊天,用的词儿还是“互联网金融创新”、“普惠金融”,感觉充满了希望。他们会聊怎么用大数据去风控,怎么用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,怎么设计出用户更喜欢的界面和流程。那股劲儿,怎么说呢,有点像当年大家对互联网泡沫的狂热,只不过这次是套在了金融的躯壳里。
但是,很快,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。当“互联网金融”这个词儿,被压缩成一个更简洁、更接地气的“互金”时,背后的含义也在悄然发生变化。它不再仅仅是技术赋能金融,而是变成了一种,嗯,怎么说呢,一种新的金融形态,甚至有时候,有点脱离了金融的本源。
“互金”这个词儿流行起来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还没跟上。大家都在摸索,都在试错。这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,里面既有黄金,也有泥沙。我见过很多早期的“互金”产品,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,比如给那些银行不屑于服务的小个体提供小额贷款,或者让普通人也能接触到一些原本只有机构才能参与的投资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,有一次,为了一个风险控制模型,我们团队连续熬了好几个通宵,分析海量的用户数据,试图找到一个能平衡效率和安全的方法。那段时间,大家对“互金”的理解,更多的是对新技术的拥抱和对金融服务边界的拓展。
但随着市场越来越热,也涌入了很多只想赚快钱的玩家。他们可能根本不懂金融,就想着怎么借着“互金”的名头,把老百姓手里的钱圈进来。我当时就感觉到,有些平台的产品设计,已经有点“脱裤子放屁”了,很多环节是为了规避监管或者增加用户迷惑性而设计的。比如,一些复杂的理财产品,用各种互联网术语包装,普通人根本看不懂,就稀里糊涂地投了钱。还有些打着“共享经济”旗号的平台,实际上就是个高息的短期借贷,一旦资金链断裂,那就是灭顶之灾。
我亲身经历过好几次,因为合作或者尽职调查,需要去深入了解一些“互金”平台。有时候,走进他们的办公区,看着人头攒动,各种花哨的宣传语,但仔细一问核心业务,会发现很多是漏洞百出,或者根本就是在玩“借新还旧”的把戏。我记得有一个项目,一开始吹得天花乱坠,说是要做某个领域的金融科技标杆,结果深入调查后发现,他们的核心资产其实是一个非常不健康的债权池,而且风险敞口巨大。当时我们团队就果断放弃了合作,事后证明,那个平台没多久就出事了。
随着风险事件的频发,特别是P2P爆雷潮之后,国家对“互金”行业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了。很多之前游走在灰色地带的业务,一下子就被按下了暂停键。大家会发现,过去那种“野蛮生长”的时代结束了,取而代之的是严格的牌照管理、资金存管、信息披露要求等等。我当时就觉得,这是好事儿,终于要把这个行业往正规的方向引导了。
“互金”这个词儿,也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,取而代之的是更具体的称谓,比如“网络小贷”、“助贷”、“科技赋能金融”等等。那些真正具备金融专业能力和合规意识的公司,开始在新的监管框架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。比如,那些专注于技术输出,为持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公司,日子就相对好过一些。他们不再直接对接个人客户,而是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“合作伙伴”或者“技术供应商”。
但这个过程也是非常痛苦的。很多曾经风光无限的“互金”公司,因为无法满足新的监管要求,或者业务模式本身存在硬伤,就直接倒闭了。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,他们曾经在这些公司工作,后来都面临着职业转型。那时候,大家聊天,除了惋惜,更多的是对未来方向的迷茫。有些人觉得,“互金”这个词儿,可能就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,不好再用了。
现在再回头看“互金”这个词,感觉它更像是一个阶段性的标志。它代表了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的第一次大规模冲击和改造。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混乱和风险,但也确实催生了很多新的金融模式和服务,也迫使传统金融机构不得不进行改革和创新。
我个人觉得,现在的“金融科技”,很大程度上是“互金”时代遗留下的东西,只不过它更加规范、更加聚焦。比如,我们现在用的很多支付工具,很多线上理财产品,很多信用评估服务,追根溯源,都能看到“互金”的影子。但是,现在的这些业务,背后都有了更清晰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框架。而且,大家对于风险的认知也比以前深刻多了。
对我而言,“互金”的本质,其实是技术赋能金融,让金融服务更便捷、更高效、更普惠。只不过,在发展过程中,这条路走得并不平坦,有过辉煌,也有过黑暗。但无论如何,它所带来的改变,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了我们的金融体系里。所以,下次再听到“互金”这个词,你可以理解为,它是一个大浪潮的代称,一个金融行业在互联网时代的一次深刻变革,一个有成功也有失败、有希望也有风险的复杂过程。
上一篇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