长尾客户是什么意思:不只看眼前,更看“够得着”的价值

长尾客户是什么意思:不只看眼前,更看“够得着”的价值_https://www.fcdydaikuan.com_恒生指数直播室_第1张

聊到“长尾客户是什么意思”,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那些buy频率不高、单笔金额不大,但加起来总量惊人的客户。没错,这确实是它最表面的含义。但今天我想聊点更深层的,关于“怎么找到他们”,以及“找到他们之后,怎么‘伺候’好他们”。这背后涉及的,是很多时候我们团队在实操中遇到的一个弯路,或者说,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异常关键的定位点。

长尾客户的“真面目”:不只是数量,更是潜力

我们做市场,或者做销售,总习惯盯着那些“大客户”,那些一看就订单量大、利润高的。这也没错,毕竟它们是直接的、可见的增长动力。但长尾客户,就好像你在一个大森林里,除了那些一眼就能看到的参天大树,还有成片成片的、虽然不粗壮但扎实的灌木丛。它们加起来,可能比几棵大树的生态价值还要高。从这个角度看,长尾客户是什么意思,不仅仅是数量上的累积,更是一种潜在的、可以逐步挖掘和培养的价值。我记得我们刚开始做某个SaaS产品的时候,就一股脑地去追那些行业头部的大公司,结果可想而知,报价高、决策慢、需求又杂,碰得头破血流。

后来我们反思,是不是把目光放得太“高”了?那些真正能快速接受新概念、愿意尝试新工具,并且随着自身业务发展,对我们产品需求会越来越深入的,恰恰是那些体量稍小、但非常有活力的企业。它们可能一开始只是某个小部门在用,但一旦尝到了甜头,就会成为我们产品口碑的传播者,甚至推动我们产品的迭代升级。

再举个例子,我们之前为一个偏向小众领域的解决方案做推广。当时的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找到那些对这个“细分赛道”有深度需求的、但又暂时没被主流厂商关注到的公司。一开始大家觉得,这不就是“客户太少了”吗?但事实证明,正是这些“少而精”的客户,一旦找到了我们,并且我们能提供精准的解决方案,他们的忠诚度和粘性远超想象。他们本身就是这个细分领域的“专家”,他们的反馈意见对我们来说,比任何市场调研报告都来得直接和宝贵。

如何识别和触达长尾客户:耐心和精准是关键

那么,具体怎么去“摸着石头过河”呢?首先,你要对你的产品或者服务,有一个足够清晰的认知,明白它最核心的解决痛点是什么。然后,你要去思考,哪些人群或企业,最容易遇到这个痛点,但又因为各种原因(比如成本、认知、或者说,他们还没被“大厂”注意到)而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。这就需要我们做大量的用户画像,但这个画像不是凭空想象,而是要基于实际的市场观察和数据分析。

我特别强调“数据分析”,这听起来很“学术”,但实际上就是多看看后台数据,多和一线销售聊聊,多关注用户在各种论坛、社群里都在讨论什么。比如,我们的产品主要解决的是提升团队协作效率的问题,但我们发现,很多小型创业公司,尤其是初创期的科技公司,他们往往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管理工具,团队成员的沟通、任务的分配、项目进度的跟踪,都比较混乱。但他们又不愿意花大价钱去买那些功能冗杂、价格高昂的“大而全”的系统。

所以,我们开始调整我们的市场策略,不再只盯着那些已经有成熟IT部门的大企业,而是主动去接触那些正在快速扩张、但团队规模还没到“企业级”的公司。我们通过一些行业展会、线上技术沙龙、甚至是一些创业孵化器的合作,去寻找这些潜在客户。这里的关键是,你的触达方式也要“长尾”化。你不能指望他们主动找上门,而是要用他们能接受的、低成本的方式去让他们认识你,了解你的价值。

与长尾客户的互动:价值共创,而非单向推销

一旦你找到了这些客户,怎么和他们打交道,又是另一门学问。正如我前面提到的,他们可能单笔消费不高,但是他们非常有潜力。所以,你的策略就不能是“一次性销售”,而是“长期陪伴和价值共创”。想想看,如果一个客户,因为你的产品解决了他们一个困扰已久的小问题,并且这个方案成本可控,那么他愿意持续使用,甚至在未来升级。这时候,你的销售模式就应该从“推销”转变为“服务”,甚至“合作”。

我们有一段时间,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中小企业客户,成立了一个专门的“客户成功”团队。这个团队不直接负责销售,而是专注于帮助客户更好地使用我们的产品,解决他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。我们甚至会定期给他们推送一些行业内的最新动态、操作技巧,帮助他们提升业务能力。这样做的好处是,客户会觉得你不仅仅是在卖东西,而是在真正帮助他们成长。

这其实也呼应了“长尾客户是什么意思”的另一层含义:他们是你的“种子用户”,是你的“早期布道者”。如果他们用得好,他们会成为你最好的口碑传播者,而且他们的成功案例,也能吸引更多同类型的客户。我们现在看到很多成功的产品,其用户群体最初都是从长尾客户那里积累起来的。他们虽然分散,但如果能精准抓住,并且提供持续的价值,他们的“长尾效应”会非常惊人。

长尾客户的挑战:资源分配和心态调整

当然,服务长尾客户也不是一帆风顺的。zuida的挑战在于,你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“精细化”运营,而这往往意味着分散的资源。比如,你的销售团队需要更强的耐心和沟通能力,你的客服团队需要处理更多碎片化的、个性化的需求。而且,很多时候,你可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,才能看到回报。这对于一些追求快速增长的公司来说,可能会是一个考验。

我记得我们曾经试过一种比较激进的方式,就是想通过“自动化营销”来触达大量的长尾客户。写了很多邮件模板,做了很多“内容营销”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后来才发现,长尾客户虽然分散,但他们对“个性化”的需求其实是很高的。你发一封千篇一律的邮件,很难打动他们。他们更希望感受到的是,你是了解他们的痛点,并且能提供真正适合他们的解决方案。

所以,心态的调整也很重要。你要认识到,服务长尾客户,不是为了“跑量”,而是为了“精耕细作”。你要把精力放在那些真正有潜力、有需求的客户身上,并且愿意花时间和他们一起成长。这需要一种长远的眼光,一种对“价值”的深刻理解。当你真正能够理解“长尾客户是什么意思”,并且找到了有效的服务方式,你会发现,这片“长尾”里,蕴藏着巨大的、可持续的商业机会。
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