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品临床多久才能上市?一个资深研发人的碎碎念

药品临床多久才能上市?一个资深研发人的碎碎念_https://www.fcdydaikuan.com_恒生指数直播室_第1张

“药品临床多久上市?”这个问题,我听得太多了,也回答了太多次。每次听到,心里都像压着一块石头。你说个准数?哪有那么容易。这不像盖房子,规划图一出来,工期就基本定了。药品的研发,尤其临床这一块,简直是个充满未知和变数的迷宫。

到底是什么在决定药品的上市速度?

很多人觉得,临床试验就是把药给病人吃,看看有没有效,有没有副作用,然后就可以上市了。要是真这么简单,我可能早退休了。实际情况复杂得多。首先,得看药品属于哪个治疗领域,是创新药还是仿制药?创新药的研发周期,那可是漫长的。仿制药相对快点,但要证明和原研药的“一致性”,也不是件容易事。光这第一步,心里就得有个大概谱。比如,我们之前有个项目,针对一个罕见病,当时大家都很兴奋,觉得能快速推进。结果呢?病人招募就成了老大难,你想啊,那么少的患者,要找到合格的,还得人家愿意参与,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挑战。

再者,临床试验的设计本身就决定了很多事情。一级、二级、三级临床,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要求。数据要怎么收集?用什么方法分析?疗效终点怎么设?安全性终点又怎么定?这每一个环节,都可能因为设计上的细微差别,导致整个试验周期拉长。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一个心血管药物,本来以为三期临床试验数据会很漂亮,结果在某个次要终点上,数据结果并不如预期,临床医生反馈说,患者的依从性不是特别好,导致某些数据不够稳定。为了验证这一点,我们不得不加做一些亚组分析,甚至重新设计了下一批患者的观察方案,这一下,时间就又耗费了几个月。

还有,监管部门的审批流程也是一个关键因素。虽然大家都在追求“加速上市”,但审评的核心永远是“安全有效”。你提交的资料有没有问题?数据有没有瑕疵?监管机构的顾虑点在哪儿?这些都决定了审批速度。有时候,你觉得数据已经足够支撑上市了,但审评员可能会有新的疑问,要求你补充资料,或者进行额外的研究。这就好像你考试,自认为答得很好,但老师批卷子的时候,总能找出你没注意到的细节,让你回去重做。

临床试验中的那些“意外”

说到意外,那简直是家常便饭。我们曾经有个口服抗肿瘤药,在一期临床试验中,初步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都挺好,大家都很乐观。结果到了二期,在扩大剂量的时候,发现了一个之前没预料到的严重不良事件,虽然发生率不高,但性质比较严重。当时整个团队的心情都跌到谷底了。为了搞清楚这个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,我们花了好大力气,从药代动力学、药效学,甚至患者的基因多态性都进行了深入研究。最后发现,可能跟某个特定的基因表达有关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不得不调整入组标准,甚至给一部分患者调整了给药方案。你知道吗,光是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方案的落地,就又耽误了近一年的时间。

有时候,药物本身的属性也会带来麻烦。比如,有些药物需要特定的储存条件,或者给药方式比较特殊,这就对临床操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我们有一个眼科的生物制品,需要冷链运输,而且给药方式是眼内注射。光是培训操作的医生,确保他们能规范操作,就花了不少心思。而且,患者的依从性也很重要,眼内注射对患者来说,体验本身就不好,万一他们因为这个原因耽误了后续治疗,对整个试验数据的完整性都会有影响。这些细节,看似小,但累积起来,就能让你原本预期的上市时间表,变得面目全非。

“一年上市”的神话与现实

你可能听过一些“一年上市”或者“两年上市”的奇迹,我承认,确实有。但那通常发生在一些极其特殊的情况下,比如,一个被广泛忽视的重大未满足临床需求,又碰上一个效果极其显著、安全性极好的药物,并且监管机构也给了“突破性疗法”等加速审批通道。但这绝对不是常态。大多数情况下,一个新药从临床试验开始,到最终获批上市,少说也得三到五年,多的甚至十几年。我们之前做过一个慢病领域的创新药,从一期临床到三期结束,再到 NDA 提交,整个过程花了将近八年。这中间还经历了几次数据分析的优化和患者随访的延期。

我们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说法,在评估一个新药的临床上市周期时,都会在最初的预估基础上,再打个“折扣”或者说“预留一部分缓冲时间”。因为经验告诉我们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。可能是某个临床试验中心的数据不够规范,需要重新收集;可能是监管机构对某个关键数据的解读方式和你不一样;也可能是市场需求突然发生了变化,需要调整临床策略。所以,与其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“最快上市”,不如踏踏实实地把每一个临床环节都做好,把数据质量控制到最好。这样,即使上市时间比预期稍微长一点,但最终拿到手的批件,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。

关于仿制药的一点补充

说到药品上市时间,很多人也关心仿制药。仿制药的临床试验,主要是为了证明其与原研药的“一致性”,也就是所谓的 BE (Bioequivalence) 试验。这个相对来说,比创新药的临床试验要简单和快速。通常情况下,如果 BE 试验设计合理,受试者招募顺利,数据分析规范,整个过程可能也就一两年。但是,即便如此,也会遇到问题。比如,有时候选取的参比制剂,可能在市场上的稳定性或者批次质量不如预期,影响了 BE 试验的结果。或者,受试者个体差异太大,导致数据波动,需要重新补充试验。所以,即便是仿制药,也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就能“快速上市”。

我们之前有个项目,就是仿制药,本来以为很快就能拿到批文。结果在 BE 试验中,有几个受试者的血药浓度曲线,跟我们预期的有偏差。经过仔细分析,发现是我们使用的参比制剂,那个批次的溶出曲线和我们自己生产的制剂,确实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。虽然药学上证明了是等效的,但临床上的生物等效性,确实受到了影响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不得不重新采购了不同批次的参比制剂,重新进行了试验。这一下,又拖了好几个月。所以,这个“多久上市”的问题,真的是个动态的、充满变数的概念。

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