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不少朋友问我,怎么鸡蛋价格老是上不去,有时候甚至感觉比前两年还低。这事儿说起来,好多人觉得就是产量大,供大于求这么简单,但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。咱们做这行的,心里门儿清,今天就随随便便聊聊,也算给大家捋一捋。
表面上看,鸡蛋价格低,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养殖户多,产蛋鸡多,鸡蛋产量确实不小。我这几年接触下来,很多地方,尤其是南方一些养殖密集区,一年到头鸡都在下蛋,设备也越来越先进,单体产量高。尤其是一些大型规模化养殖场,自动化程度高,成本控制得好,出蛋率稳定,对市场价格的反应也比较迟钝,只要能覆盖固定成本,他们就愿意出货。这种情况下,短期内供大于求是常态,价格自然就难抬头。
不过,这“产能过剩”也不是一成不变的。有时候,你会发现,即使大家都在说产能过剩,但有些时候,某个区域的鸡蛋突然就少了,价格也跟着上去一点。这中间的原因很多,比如环保政策的突然收紧,一些不合规的小型养殖户被关停,一下子就去了不少产量。还有就是疫情刚开始那会儿,物流不畅,很多鸡蛋运不出去,最后只能低价处理,甚至直接压塘,那会儿价格才叫一个低。
但话说回来,那种短期因突发事件导致的波动,很快就会被市场消化。真正让鸡蛋价格为什么这么低成为一个持续讨论的话题,还得看一些更深层的原因,比如成本结构和下游需求。
大家都知道,养鸡成本主要就是饲料。玉米、豆粕,这些价格一旦涨起来,养殖户的压力就很大。但有趣的是,即使饲料涨得厉害,鸡蛋价格也未必能跟着涨。这是为什么呢?因为这种成本传导,在食品行业里,尤其是在相对标准化的农产品上,是存在“瓶颈”的。你不能指望消费者能接受鸡蛋价格跟着饲料价格涨得那么离谱,尤其是当市场上有大量供应的时候。
我记得前两年,玉米价格一度涨得很高,养殖户们叫苦不迭,说成本都要赶上卖价了。那时候,我们也在想办法,比如优化饲料配方,减少豆粕用量,尽量选用性价比高的替代原料。还有些养殖户会考虑给蛋鸡补充一些维生素或者益生菌,提高利用率,间接降低单位产蛋成本。但这些努力,很多时候只能做到“止损”,很难真正把成本压力完全转嫁到终端消费者身上。
更何况,现在很多养殖户,尤其是规模大的,他们的经营模式已经非常成熟,成本控制做得比较精细。他们宁愿薄利多销,也不愿意因为涨价而失去市场份额。一旦有一家或者几家率先降价,其他家为了保住客户,也只能跟着降,形成一种“价格洼地”。
大家觉得鸡蛋是刚需,但实际上,下游需求也有它自己的“看法”。比如说,餐饮业。以前,很多餐馆、食堂、加工厂都需要大量采购鸡蛋,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相对低一些。但现在,随着消费者对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,一些加工企业开始寻找更稳定的、附加值更高的蛋白来源,或者优化产品配方,减少鸡蛋的使用量。比如一些高档糕点,可能更倾向于使用品质更稳定的进口蛋白粉,而不是普通散装鸡蛋。
另外,散装鸡蛋和品牌包装鸡蛋的市场也存在差异。散装鸡蛋价格低廉,但质量和追溯性相对较弱,主要面向对价格敏感的群体。而品牌包装鸡蛋,虽然单价高一些,但胜在品质稳定、方便,吸引的是另一部分消费者。当散装鸡蛋供应量过大时,其价格下行压力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,包括一些中低端的品牌包装产品,整体价格水平就被拉低了。
还有一点,我观察到的,就是“消费习惯”的改变。现在年轻人,好多不像我们父辈那样,顿顿都离不开鸡蛋。他们可能更关注方便快捷的食品,或者选择其他蛋白质替代品。虽然鸡蛋依然是重要的食物,但它的“刚需”属性,在某些消费群体中,似乎被稀释了。
刚才提到了品牌包装,其实这也是影响鸡蛋价格为什么这么低的一个角度。很多养殖场,尤其是那些有自己品牌、有自己销售渠道的,他们相对能卖出更高的价格。比如,一些主打“生态”、“健康”、“无抗生素”的品牌鸡蛋,即便价格比普通鸡蛋高出不少,也有市场。这是因为他们通过品牌建设、营销推广,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了信任,并且通过精细化的渠道管理,保证了产品的品质和稳定性。
但反过来说,如果一个养殖场只负责生产,然后把鸡蛋卖给中间商,那么它的议价能力就非常有限。中间商层层分销,每一环节都要赚取利润,但最终卖给终端消费者的时候,又受到市场整体价格的制约。在这种模式下,养殖户的利润空间就被严重压缩了。我见过一些养殖户,他们也想做品牌,也知道做品牌能卖钱,但涉及到包装、冷链、市场推广,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投入,而且风险也大。很多养殖户,特别是那些规模不大的,没有足够的资金和精力去涉足这些环节,只能继续走传统的销售模式,价格上就难以突破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“囚徒困境”:养殖户想卖高价,但没有品牌支撑;品牌方又需要稳定的低价货源来保证利润。所以,在整个链条中,如果某个环节的价格优势过于明显,比如下游某家大型超市为了吸引客流,大力推促销鸡蛋,那么整个市场价格都会受到影响。
我们不能否认,养殖技术进步确实提高了鸡蛋的产量和品质,这在很多方面是好事。比如,现在自动喂料、自动集蛋、自动化消毒的设备越来越普遍,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以前养一群鸡,得好几个人伺候,现在可能两个人就能管好几万只鸡。
从理论上讲,效率提高,成本下降,理论上应该让利于消费者,或者让养殖户有更多的利润。但实际情况是,在很多竞争激烈的市场,效率的提升更多地转化为“价格战”的资本。一旦某家养殖场通过技术改造,单位成本降低了,它就有更大的空间去降价,吸引更多的销量。而其他竞争对手如果不想被淘汰,也只能跟着降价,如此循环。
我记得我们自己也曾尝试过引入一些新的自动化设备,确实效率提升了,但同时,设备的折旧、维护成本也要考虑进去。而且,当所有人都这么做的时候,你最初的那点成本优势很快就会被市场平均化。最终,大家又回到了“薄利多销”的起点,鸡蛋价格为什么这么低,也因此被再次强化。
国家对于农业,尤其是畜牧业,一直都有扶持政策,比如补贴、贷款优惠等等。这些政策的初衷是好的,为了保障粮食安全,稳定供应。但有时候,政策的导向也会在不经意间影响到市场价格。比如,如果某个时期,政府大力鼓励发展蛋鸡养殖,或者对某个区域进行扶持,那么很容易导致该区域的产能扩张过快。
我亲身经历过,在某个农业大省,政府为了发展当地的养殖业,给出了非常优惠的政策,吸引了很多资本进入。结果呢?几年时间,那个地方的蛋鸡存栏量一下子就上去了,产蛋量也跟着上去。因为产能突然释放,市场上鸡蛋供大于求的情况就特别明显,价格也就一直低迷。即便养殖户付出了很多努力,也难以改变整体的市场格局。
而且,一些环保政策的执行力度,也会对市场产生影响。前面也提到了,环保不达标被关停,会导致供应减少,价格上涨。但反过来,如果环保政策执行得非常严厉,增加了养殖户的环保投入成本,而这些成本又无法有效传导到终端价格,那么对于养殖户来说,经营压力会更大,甚至可能导致一部分人退出市场,反过来又会影响到长期供应的稳定性。
总而言之,鸡蛋价格为什么这么低,是一个多因素交织的结果。它涉及到产能、成本、需求、渠道、品牌、技术和政策等方方面面。我们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原因,也不能指望价格会突然暴涨。对于养殖户来说,与其纠结于价格的涨跌,不如更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产品品质和经营效率,通过精细化管理来降低成本,通过差异化来打造品牌,寻找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。
作为消费者,我们也应该理解,当前较低的鸡蛋价格,背后可能隐藏着养殖户的辛苦和无奈。偶尔看到一些主打高品质、有特色的鸡蛋产品,价格高一些,也是有其合理性的。毕竟,一分钱一分货,稳定、健康的食品,是需要相应投入的。
对于我们行业内的人来说,这意味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。也许未来的趋势,是向着更专业的、品牌化的方向发展。小规模、低附加值的散养户,可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会越来越困难。而那些能够整合资源、注重品牌、拥抱科技的养殖场,则更有可能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站稳脚跟。
总的来说,鸡蛋价格的低位运行,既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反映,也是行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体现。未来,是继续在低价的“红海”里搏杀,还是努力游向更健康的“蓝海”,考验着每一个参与者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